
提到重症康复,是不是立刻联想到:患者全身插满管子、只能躺在床上,康复治疗师围着病床帮TA活动僵硬的胳膊腿?如果你也这么想,那可就大错特错了!
真实的重症康复里,有患者在康复治疗师的辅助下借助站立架“站起来”,感受久违的地面支撑;有患者推着助行器在康复区缓慢行走,一步步摆脱对病床的依赖;甚至有原本连翻身都困难的患者,经过系统康复后能独立完成穿衣、进食等简单动作——这些远超“卧床活动”的场景,才是重症康复的真实模样。

什么是重症康复?
重症康复并非“重症后的随意活动”,而是指重症患者(如经历脑梗、脑出血、严重创伤、大手术后的患者)在生命体征稳定、脱离急性危险期后,接受的系统性、个性化康复干预。
它的核心目标不是“简单恢复体力”,而是通过科学手段预防长期卧床引发的肌肉萎缩、关节挛缩、肺部感染等并发症,同时逐步重建患者的运动功能、吞咽功能、呼吸功能,帮助患者从“能活着”向“有质量地生活”过渡,最终尽可能回归家庭与社会。
这些重症康复的“真相”,你需要知道
1. 康复时机:不是等病情完全稳定,而是尽早启动
很多人以为 “重症患者要等能下床了再做康复”,但临床实践证明:只要患者生命体征(心率、血压、血氧)稳定 48 小时,即使还带着气管插管、胃管,也能启动早期康复。
比如:
卧床期间,康复治疗师会为患者做被动关节活动,预防关节僵硬;
通过呼吸训练器指导患者练习深呼吸,减少肺部感染风险;
用吞咽电刺激仪刺激咽喉肌肉,为后续拔管进食做准备。
越早介入康复,患者功能恢复的潜力越大,并发症风险也越低。

2. 康复形式:不止活动肢体,更是多维度功能重建
重症康复的内容远比“帮患者动胳膊动腿”丰富,会根据患者的功能障碍制定分层方案:
基础功能维护:对完全无法自主活动的患者,进行体位管理(每 2 小时翻身、保持功能位)、肢体被动训练,维持肌肉量与关节活动度;
核心功能重建:当患者肌力提升后,借助站立架、减重步态训练仪开展站立、行走训练;通过吞咽功能训练(冰刺激、空吞咽练习)帮助恢复进食能力;用言语训练改善沟通障碍;
生活能力强化:从训练患者自主翻身、坐起开始,逐步过渡到穿衣、洗漱、进食等日常动作,甚至针对性开展简单的家务模拟训练,为回归家庭打基础。
3. 适用人群:不是只有瘫痪患者需要,这些情况都该重视
不少人觉得“只有瘫痪的重症患者才要做康复”,但实际上,以下重症人群都需要专业康复干预:
经历脑梗、脑出血、脑外伤后遗留肢体功能障碍、认知障碍的患者;
严重创伤(如脊柱损伤、下肢骨折)术后需要恢复运动功能的患者;
大手术后(如心脏手术、肺部手术)出现呼吸功能下降、活动耐力不足的患者;
长期卧床导致肌肉萎缩、下床困难的老年重症患者。
简单来说,只要重症后出现“想动却动不了、想做却做不到”的功能问题,都该考虑重症康复。

专业重症康复,离不开多学科团队支撑
重症康复不是“康复治疗师一个人的事”,而是需要医生、护士、康复治疗师、营养师等组成的多学科团队协同配合:
医生:评估患者病情,判断康复风险,制定基础治疗方案;
康复治疗师:根据功能评估结果,设计个性化康复训练计划,全程指导训练;
护士:负责日常体位护理、并发症监测,配合康复训练做好生活照护;
营养师:根据患者康复需求,制定高蛋白、高能量的营养方案,为功能恢复提供能量支持。
以无锡国济康复医院的重症康复服务为例,针对重症患者会先进行全面的功能评估,再由多学科团队制定“一人一策”的康复计划——比如对脑梗后偏瘫的重症患者,会先通过药物控制基础疾病,再由康复治疗师开展被动训练+吞咽训练,护士做好压疮预防与体位管理,营养师搭配高蛋白营养餐,多维度助力患者恢复。

别让“误解”耽误重症患者的康复时机
很多家庭因为对重症康复的认知偏差,要么过早放弃,觉得“重症患者就这样了,没必要折腾”;要么盲目等待,错过**康复期。但实际上,重症康复的意义不仅在于 “让患者重新站起来”,更在于帮他们找回生活的主动权,减少对他人的依赖,重拾面对生活的信心。如果家中有重症患者,不妨多了解专业康复机构的服务,让科学的康复干预,为患者的“功能重生”多一份保障。
医院地址:
江苏省无锡市梁溪区江海东路12号
咨询电话:
0510-83072588
备案/许可证编号:
苏公网安备 32021302001003号
Copyright 2018 - 2024 无锡市国济康复医院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
(本站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,若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)